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文体 > 历史文化

关于中巴友谊建立历史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2-03-03 09:34:44 历史文化 我要投稿
找人写稿请联系微信:contact-us QQ: 1239157183

摘要:中国和巴基斯坦自古以来便是山水相依的友好邻邦,自西汉以来,两国人民在丝绸之路的联系下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建立了悠久的传统友谊。自1951年中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在经历一段短暂的观察和摩擦后日渐亲密,两国关系在国家利益与友谊的牵引下不断摸索、发展与巩固,实现了最亲密的友好合作与深度交往。今天,中国和巴基斯坦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如火如荼,成为患难与共的好兄弟,同甘共苦的好朋友以及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回顾中国与巴基斯坦外交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和巴基斯坦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中巴关系;中巴友谊

一、中巴关系发展历程

(一)1947年—1961年:中巴关系的徘徊与矛盾

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立巴基斯坦自治领,定都卡拉奇。印巴分治后不久,巴基斯坦就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与印度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旋即遭遇失败。巴基斯坦总督哈加·纳齐拇丁开始意识到:“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无疑会有利于巴基斯坦集中精力与最主要的对手印度进行博弈”。随后,巴方开始主动寻求与中国的接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巴基斯坦主动向中国示好,1951年就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成为与中国建交较早的亚洲国家之一。但两国建交后的三四年间,仅在经贸关系上有所发展,并未取得实质性进步,进入相对冷淡的时期。原因自然显而易见。虽然巴基斯坦一方面宣布秉承不结盟政策,但迫于向来在经济实力、国土面积、军事科技等诸多方面相较自身更具明显劣势的印度压力,巴基斯坦以财政权作为担保向美国寻求经济和军事援助(即马歇尔援助计划)。作为交换条件,巴基斯坦就朝鲜问题上参加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联合国军”,并加入美国主导的东南亚条约组织与中央条约组织两个军事同盟。但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合法性,在西藏和台湾问题上又保持相对中立的态度。这使得中国对巴基斯坦持有怀疑态度,两国间进入相互观察和对立状态。

1958年,亲美派的穆罕默德·阿尤布·汗发动军事政变,取得巴基斯坦实际控制权。阿尤布·汗以强硬作风闻名,在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和台湾、西藏原则问题上态度明确,更倾向美国。在1959年西藏问题上,甚至主张“印巴联防”来抗衡中国,中巴关系也自然跌落谷底。

(二)1961年—20世纪末:中巴关系经历考验后建立起坚固的友谊

受国内长期战乱、局势动荡影响,1960年巴基斯坦国内经济最终崩溃,美国趁机掳走巴基斯坦财政权,并以各种名义拖延、暂扣向巴基斯坦提供的援助物资。1961年,美国以财政权为要挟向巴基斯坦方面提出割让整个克什米尔地区的不合理要求。这使得巴基斯坦彻底清醒,认识到自身“与虎谋皮”的错误决策。

阿尤布·汗开始谋求与中国的友好接触,与中国谈判签订平等公开的边界条约。此举使得美国认为南亚地区战略失衡,开始公开支持印度挑衅中国,意图侵吞中国阿克赛钦和藏南地区。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爆发后,巴基斯坦开始公开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成为中国在当时少数的坚定盟友,促使中巴友谊升温,之后中巴关系进入蜜月期。1963年巴基斯坦与中国签署了《中巴边界协定》,巴基斯坦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立直达航线但非共产主义的国家。

随后,美巴关系不断疏离,美印关系迅速攀升。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美国随即公开宣布抛弃掉了曾经被他称作“亚洲最好的朋友”的巴基斯坦,公开支持印度。印度凭借采购的大批苏联先进战斗机,彻底击败巴基斯坦,逼近战略重地赛拉合尔。此时巴基斯坦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孤儿”,被两极和地区间势力共同排挤。在巴基斯坦陷入被吞并的亡国危机时,中国向印度发出不对巴基斯坦撤兵则出兵印度的最后通牒。最终,印方撤兵,此举赢得了巴基斯坦的信任和感激。但第二次印巴战争后,阿尤布·汗却在各国之间用起了外交均衡的手段,分别骗取了苏联近9亿卢比的工业援助和美国1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种两面三刀的行为引起了两大阵营的强烈不满和反感。1969年在美苏支持下,叶梅亚·汗领导反对势力推翻了阿尤布·汗的军政府统治。

1970年巴基斯坦大选,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人民联盟领袖穆吉布·拉赫曼获胜。叶海亚·汗不予承认有关选举结果,动用武力镇压,造成近1000万孟加拉族人逃往印度,导致印度介入,爆发第三次印巴战争。由于此前阿尤布·汗政府树立的不良形象,没有任何国家愿意向巴基斯坦提供支持,而苏联更是转向支持印度,美国保持中立。随即,印度再次逼近赛拉合尔,巴基斯坦又一次陷入被吞并的亡国危机。就在这一危难关头,中国又向印度隔空喊话警告撤兵。最终,印方撤兵、不久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战后,巴基斯坦国内经济、民生,面临彻底崩溃,已经失去了“国际价值”,全世界都对巴基斯坦避而远之。巴基斯坦国内的重建需要大笔资金,而美、英、日等国都不愿向巴基斯坦提供借款。而这时中国不顾西方大国抗议,向巴基斯坦递来橄榄枝,以牺牲本国工业发展进程为代价,在文革这一艰难时期向巴基斯坦援助了大量物资和高级人才,以援助巴基斯坦国防和工业建设。1978年,中巴建成了象征友谊的喀喇昆仑公路。

虽然在80年代,中国迫于国际形势需要,开始走单边亲美政策,对巴基斯坦的政治态度也有所改变。从以往十分亲密无间,到了略有瑕疵,但是两国间的深厚友谊始终不变。

1989年,美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制裁中国的提案。依据退役的中央情报局官员偌塔利回忆说:“美国曾经以援助大批过剩军事物资,部分新型战斗机,以及不少于每年500万美元的援助,要求离开中国主动站立到民主与自由一侧。”但巴基斯坦并没有答应,并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们坚决反对制裁中国,这是毫无理由的干涉国家主权”,这就是联大制裁中国问题议案的第一张反对票。虽然巴基斯坦最后迎来了美国风暴般的军事、经济、外交制裁,但这一举动也更加迎来了中国方面坚定的支持与援助。

(三)21世纪以来两国关系历久弥新,情比金坚

21世纪以来,中巴关系日益强化。在国际事务中,双方互相支持,积极配合,成为维护亚洲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两国有着全天候的传统友谊和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在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关系不断发展,胡锦涛主席评价两国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2004年,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修建“周恩来大道”。

2010年12月,在两国正式建交60周年前夕,温家宝总理对巴基斯坦进行了正式访问,与巴基斯坦总理共同宣布2011年为“中巴友好年”,两国举行了一系列纪念和庆祝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两国传统友谊和务实合作。

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将中巴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天候”一词意味着中巴关系不会受到国内政权交替与周边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在中国的双边关系中是独一无二的。

深化两国利益融合,携手共谋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绘制更加美好的发展蓝图,无疑是中巴合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中巴友谊万岁,真切见证了两国同舟共济,期待这一最真诚、最真实、最纯粹的友谊万古长青。

 

二、展望未来,中巴友好合作关系有着广阔的前景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巴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中巴两国共同应对。但是中巴之间的基本友谊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这是因为中巴关系的持续发展已经拥有了坚实的政治和人民基础,是两国国情以及两国人民期望所共同决定的。

首先,中巴两国对保持和发展两国间友好互助合作关系的基调不会发生变化。巴基斯坦自80年代后,历届政府在就职中都会宣誓:“发展中巴关系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石。”尽管巴各党派在内外政策上有所分歧和争论,但对华友好是巴基斯坦全国上下、各党各派所一直遵循的基石。而中国领导人也曾多次重申,发展与巴基斯坦的友好互助合作关系是国家外交的基本政策以及两国人民的愿望所致。

其次,两国间在经济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其中特别是基础实施建设、农业、能源以及信息技术行业等方面的合作将大有作为。随着中巴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深化和完善,双边贸易额有望大幅增长。同时中国西部大开发计划及一带一路战略也将为中巴间的经济合作提供巨大的机遇。  

再者,在政治多边领域与地区局势,中巴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共同或相似的观点,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如克什米尔问题,东突厥斯坦问题,ISIS问题,阿富汗问题等都彼此相互支持,而未来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协调与合作也将更加密切 。

总之,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必将与时俱进,中巴友谊将万古长青。

 

 

参考文献:

[1] 共克时艰的中巴关系,林一鸣,世界知识

[2] 中巴关系的连续性与变化(2006-2018),Ali Shahid,2020.

[3] 建立经巴基斯坦通向世界的“现代丝绸之路”——60多年前中国领导人的战略决策及其实施,李国敏,王红续.兵团党校学报,2019(01):61-67.

[4] 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对巴基斯坦外交政策探析,谷合强.新疆社科论坛,2018(06):37-43+64.

[5] 中巴关系的“全天候”不是虚词,钱峰.环球时报,2018-07-27.

[6] 中国与巴基斯坦文化交流研究,柯建来,2017.

[7] 中国—巴基斯坦关系:稳固因素研究,古拉姆·阿里,陈宇慧.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6(00):112-125.

[8] 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对中巴关系的定位,詹德斌.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6(04):67-79+140.

[9]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巴关系研究,周威,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