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领导是一项脚踏实地的工作,其本质在于为组织创造绩效,也就需要源源不断地为组织做出贡献。
一场战争的胜负,与将领有很大关系。他认为,如果将领只是让别人去冲锋陷阵,自已却待在安全的后方,那么这场战事赢的几率就很小。相反,如果将领身先士卒,那么下属受到士气鼓舞,赢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作为一个领导者,亡国“好皇帝”崇祯与开国“坏皇帝”刘邦,差距在哪里呢?
开国“坏皇帝”刘邦,他没有优越的出身,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整天骂骂咧咧,谁都不放在眼里;他没有过人的才能,武不能杀敌,文不能抚众;他身高一般,相貌平平,喜欢自吹自擂,做人从不客气,甚至有些无赖;他好色,见谁爱谁,却不肯全力呵护他们,虽然贵居天下之巅,他最爱的女人戚夫人却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悲惨的女人;他为了自己苟活,可以舍弃父亲和儿女们的生命。
但掩藏这些表象背后的是作为一个平民出生的领袖,他没有太大的架子,待人不亲切却痛快,虽不能共苦,却可以同甘;他自己无能,却懂得识人,擅于用人,也很会驾驭人,并且有自知之明,从不靠感情行事。什么奇人怪士到他这里,都能发挥最大的潜能。
刘邦用人,从来没有一个既有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到底是不是人才,而是你有什么本事,我就给你什么舞台,什么人到他那里,都能发挥到极致。所以,他能容得下陈平的贪、张良的病,能容得下雍齿的反、韩王的复,能容得下彭越的骑墙、韩信的少不更事。倒不是他心胸有多么地宽广,而是,比起这些来,他更看中他们身上独有的禀赋。而这些在别的领导人那里会被无限放大的毛病,到他这里,突然间好像变异了一般,变得是那么的漫不经心,连毛病的主人也感到惊讶,只一股脑贡献自己的能量,帮他打下江山。这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这样的人不做皇帝,谁做皇帝?
反观亡国“好皇帝”崇祯,不好色,私生活不仅检点,而且简朴;他勤于政事,在谋求治国理民的策略中,试图改革用人制度,结果用非其人,不仅未能挽救明王朝的灭亡,反而落得个吊死景山的结局。
他在用人上的失误一是取士不以德才为据,所用多为庸鄙之辈;二是朝中大臣更换频繁,不能形成稳定的领导集团;三是以重典治臣,滥杀滥罚,致使臣下畏罪饰非,同他貌合神离;四是诿过于人,挫伤了百官的积极性。
崇祯性格多疑,用人苛刻,猜忌颇多,致使许多贤臣名将惨死。辽东局势无比紧张期间,他还频繁更换辽东高官,后来还杀掉袁崇焕,导致辽东处于无人值守的状态。《明史》“在庄烈帝(崇祯)时,岂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卢象升在抗击清军时,由于无人救援,最后炮尽矢绝,战死疆场。明朝末年,涌现出一大批忠心为国的将领,可就是因为崇祯做不到相信他们,才会加速明朝的灭亡。
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备的品质之一以人为本,选贤任能,将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